陜工網訊 4月13日晚上22時許,陜西省安康市紫陽縣東木鎮燎原村集體合作社食用菌基地的生產車間內,依舊燈火通明,40余名工人正揮動著手中的剪刀,熟練地為剛采摘下來的香菇進行剪腳。剪腳后的香菇經烘干、挑揀、分選及包裝,將第一時間銷往到紫陽、安康等地。
別看現在食用菌基地生產景象紅紅火火,但過去,村里沒有一個像樣的產業,缺乏“龍頭”帶動的村民們各自為戰,農產品沒有銷路,山貨也走不出大山,人均可支配年收入不超過7000元。
“中油測井沒來之前,我們就靠種土豆、玉米來解決基本溫飽,但山太陡、土太差,日子過得別提有多苦。感謝黨、感謝中油測井,為我們帶來致富經,讓我們的生活好起來,腰包也越來越鼓。”常年在食用菌基地務工的一組村民覃克春滿足地說道。
中油測井幫助燎原村摘了脫貧的帽子后,駐村工作隊通過實地調研全力開展鄉村振興工作,通過消費幫扶過程中職工反饋及回購情況,確定了易儲存、好運輸、回購多的香菇為農產品合作社重點發展產品。
產品確定了,土地不夠用成了擺在合作社眼前的大難題。燎原村位居秦巴群山腹地,地勢偏僻,全村占地面積25平方公里,耕地面積僅占土地面積的13.1%,協調土地建廠房是重中之重。通過選址及多方溝通,合作社在東木政府所在地月桂村成功置換到了50畝土地,并由中油測井援建,就這樣可年產50萬棒的食用菌基地拔地而起,“飛地”經濟讓燎原插上振興的翅膀。
在土地流轉簽約儀式上,該村返鄉創業大學生,同時也是食用菌基地的經理王先偉激動地說,“咱燎原村終于有自己的龍頭產業了”。
隨著基地的建成,新的問題來了。為了讓食用菌基地在日新月異的市場環境下生存下來,要不斷完善出一套適合燎原村發展的經營制度。
“企業要壯大,制度是關鍵,我們要做的是一個擁有完善管理制度的村級集體企業,不是一個土作坊”,駐村第一書記張小兵常常把這句話掛在嘴邊。
在駐村工作隊的努力下,食用菌基地實現了十余項制度初步上墻,隊員們協助并監督各小組執行各項制度,經過幾個月的試運行,食用菌基地各項工作漸趨規范。合作社共置換、流轉土地55.41畝,建成占地600余平方的香菇木耳種植、茶葉、榨油、土蜂蜜加工廠和農副產品包裝車間。通過流轉土地入股、提供就業崗位、代購代銷、收益分紅等形式帶動群眾增收致富,2021年燎原村503戶常住人口分紅戶均660元起,其中“三類人群”戶均1400元,居全縣之首。
當前,駐村隊正加快推動廠區升級改造,完善廠區功能,健全管理制度,除了公司的消費幫扶外,還要全方位對接大生產、大市場,助力燎原村集體經濟實現大發展。(高子涵 李冰)
責任編輯:胡睿琳
關注公眾號,隨時閱讀陜西工人報